作者本人羅倫佐不僅是位成功的導演,更因厭倦那些汲汲營營的競爭,而搬到無人村落開始他的避世生活,當起了「隱居求志、不食周粟」的西班牙版陶淵明。
此外,留在茶壺裡的茶湯也會促使茶葉氧化。冷凍保存可維持一年的新鮮度。
氧化是茶葉的天敵? 讀到這裡,各位可能會認為茶葉氧化是不好的事情。不過,若第一泡的水分不倒完,留在茶壺裡的水分就會釋出茶的苦澀味成分兒茶素,和苦味成分咖啡因,第二泡就不好喝。放一段時間後,只要走過茶田就會聞到紅茶般的香氣。一杯好茶,從茶葉的品種、成分,種植時的氣候、環境,到沖泡時的水溫與茶器,都有很大的關係,本書將以科學角度解析,一杯好茶蘊藏的知識與祕密。將茶湯留在茶壺裡 將茶湯倒入茶杯時,茶壺裡絕對不能殘留水分,一定要將最後一滴茶湯倒入茶杯,這是最好的做法。
事實上,這種做法不只促進茶葉氧化,也會使茶葉裡的蛋白質變質,產生衛生疑慮,因此最好避免。不過,搖晃茶壺不只會釋出鮮味成分,也會溶出更多苦味成分,讓茶湯變苦。例如,有人只喜歡男生,有人只喜歡女生,有人同時被男生和女生吸引,有人只被非二元化性別者吸引,有人可以被所有的性別吸引等等。
在性欲方面特別吸引我的特質包括:短髮、刺青、生氣勃勃的眼眸、雀斑、強壯的身體、身材曲線、和善的笑容、喜歡冒險、熱情、具有才華,以及自信。和其他的性別相比,女性的活力和柔情經常讓我心動,我也渴望與我心儀的女性建立認真的感情關係。我覺得自己得到解放,也因此安了心,我終於能夠以自己信服的身分認同來表達自我,而不是套用以前假設的「同性戀規範」。事實上,我的朋友埃斯特爾對接吻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如果你想知道人們認為哪些行為舉止對他們具有情感吸引力,我在推特上進行了一次可信度很高且具科學性的投票,得到以下的答案,人們覺得具有情感吸引力的行為舉止包括: 不時的擁抱 親吻額頭 展現幽默感 表現出脆弱的一面 彼此契合 表現出可靠性 約會時一起打電動和吃蛋糕 建立信任感 做愛 在緊急情況下合作 在求歡時輕輕撥弄你的頭髮 發現你手機電量不足時,直接替你插上電源,而非先問你需不需要幫忙充電 和你的伴侶比賽放屁 以「#這是愛」、「#喜歡」回應你的心形表情符號 如你所見,人們對於「情感」的認定範圍非常廣泛。這可能包括: 哪種性別對他們具有性吸引力。
對我來說,親吻的美妙感受完全是柏拉圖式的、情感方面的,或者頂多是感官的。人們感受性吸引力的方式可能多到數不清,令人高興的是,我們有許多很棒的詞彙可以用來描述這些感受。例如:「只有男性才能引起我的性欲。我對同性的迷戀,不見得要與我對他們缺乏性欲產生衝突/抵觸。
這雖然是精確的身分認同,卻可能讓我自己及其他人產生混淆,因為兩種身分具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和假設。對我來說,身為「泛性戀」意味著我覺得每一種性別的人都很性感。當你翻閱這本書並開始記下現有的大量性傾向與情感傾向時,請記住:某人可能會對你具有性吸引力,但沒有情感吸引力,或者是相反的情況。如果某人具有這些特質,無論是男性、女性、無性別者、非二元化性別者,或者任何一種性別,我可能都會認為對方非常性感。
此外,所謂的「性」,也是主觀的。」 性吸引力變化/波動的強度/頻率為何。
如果對方願意脫掉衣服展現腹肌,我絕對不會反對,因為這些特質對我來說都具有性吸引力。因為我很早就知道「同性戀」是怎麼一回事,我知道自己「與眾不同」,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同性戀。
」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他們感受到性吸引力。但在情感方面吸引我的對象並非只限女性,我的情感吸引力也曾有例外情況發生。有人會說自己被男生深刻且強烈的吸引,而有人只稍微喜歡男生。這意味著別人對他們而言,只具有一點點或很少性吸引力,或者完全沒有性吸引力,而且/或者產生性吸引力的程度會波動。和性吸引力相同,情感吸引力也會因人而異――你猜得沒錯―― 因為「情感」是主觀的。至於浪漫關係的伴侶,我覺得親吻與愛撫是最棒的情感交流方式,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親吻和性之間的關聯
無論如何,這應該都是真切的事實。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在1946年1月發行的第二號中刊載,由永丘智太郎所撰。
然而現實情況是,在1951年時這三種選項都沒能實現,而是由軍政以「暫定措施」的形式延續下去,而在這個時候,關於歸屬問題的討論,也不像後來一樣,朝向復歸日本這條路前進。在沖繩本島,1947年成立的沖繩民主同盟,以高舉「樹立獨立共和國」宗旨而廣為人知。
雖然在明治以後被強加了「一連串的同化政策」,但隨著日本戰敗,「我們沖繩人已經成為了『非日本人』」。是故,沖繩的民眾對於日本軍閥的鬱憤,可謂極其之深。
當時所能想得到的選項,若是除掉幾乎不曾有人主張的歸還中國,還有三種選擇:復歸日本、交由美國信託統治,以及獨立。與那國島在1949年的町長選舉中,三位候選人提出的歸屬論,分別是復歸日本、琉球獨立、歸屬台灣。1947年在宮古島,新聞記者團向美國軍政官訴說:「希望能讓琉球人成立獨立的琉球國,在美國的保護之下生活。他舉出美國統治下的巴拿馬為參考範例:「巴拿馬人凡事都交給美國,美國印製紙幣給他們使用、給他們自來水飲用、殺蚊子讓他們安眠、造汽車讓他們乘坐、製衣服讓他們穿用、蓋房子讓他們居住、運糧食讓他們有飯吃,而他們也過著開朗自在的生活,一點都沒有卑屈之處」,完全是一派田園牧歌的悠然景象。
』」如後述,兼次與瀨長乃是之後反美基地鬥爭以及復歸運動的核心人物,但是倘若吉田的話屬實,那麼他們當時也還是基於對美國的信賴,主張巴拿馬型的保護國計畫。到現在為止,連一處國家級建設都不曾提供的日本政府,在這次的戰爭中,又強迫沖繩人陷入無差別、無意義的死鬥當中。
沖繩歸屬的問題乃是由聯合國來決定,將來或許會由居住家鄉的沖繩人舉行公民投票決定也未可知,但這並非我們這些人眼下的問題」。沖繩獨立論與美國觀 1945年11月,住在日本本土的沖繩人以伊波普猷為會長,成立了「沖繩人聯盟」。
如後述,這樣的歷史觀與「沖繩民族觀」,在當時幾乎可說是沖繩人共有的看法。會長伊波的態度是,「當下最要緊的問題是,對居住本土沖繩人的救援。
當我問他們具體的形式為何時,他們的回答是:『就像巴拿馬共和國那種形態吧。雖然主要目的是在於促進因敗戰而陷入混亂與飢餓的沖繩人之間的相互扶助,不過它的官方刊物《自由沖繩》,也刊載了不少關於歸屬問題的論述。永丘在戰前是《改造》雜誌的記者,同時也曾經擔任過駐莫斯科特派員,之後成為沖繩協會理事長。在這篇文章裡他如此說道: 根據報導,沖繩本島的人民已經開始請願,要求沖繩永遠不要歸還給日本。
」換言之,他預想的是沖繩會在美國的經濟援助與文化恩惠下,走向繁榮的未來。永丘在1946年底出版了一本名為《沖繩民族讀本》的小冊子,在這本冊子中,他表示自己對於「沖繩民族」身為「弱小民族的悲哀」深感哀痛,他說:「我因為深愛琉球,所以絕不可能成為偏狹的親日主義者。
永丘又接著說:「從以上巴拿馬共和國的概貌,感覺已經可以看到我們沖繩理想的將來。文:小熊英二 第十九章 從獨立論到復歸論——戰敗後的沖繩歸屬論爭 自1945年戰爭終結,到1951年舊金山和約締結為止,在美國施行的軍政之下,沖繩始終處於一種身分不明的地位。
因此,在日本尚未徹底民主主義化的情況下,不希望他們再來統治,這樣的心願,在我看來是極其理所當然的。」同年成立的宮古社會黨,也以「我黨確信琉球民族的幸福,乃是歸屬於美國之下,並且期待將來有一天能成為沖繩州」為綱領。